假芫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高京国散文儿时的五月端五 [复制链接]

1#

散文

儿时的五月“端五”

文/高京国编辑/磐石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在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中,它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并有丰富的内涵。这是因为在一年的节日里(不包括新节),除了过兽、*节,如大年、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曰日;过神仙节,如二月二、七月七、八月十五等外,真正给人尤其是给孩子们过的节日,只有五月“端五”。

这一天,最早名叫“药王节”。“药王”有说是神农氏,也有推崇为扁鹊,但医家们普遍公认是孙思邈。虽各自认知不同,但尊崇药王祈祷家人、尤其是儿孙们无病无灾平安无事的意思是一样的。后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眼见自己的祖国被侵占,也在这天抱石投汨罗江自尽,又用来纪念他而被更加广泛流传至今。所以,每年到了这一天,无论是南疆还是北方,无论是东海之滨还是西域之陲,中华儿女都在通过不同的形式和习俗,举办各种活动,度过我国这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节日。和我们同过这个节日的,还有深受中华文化浸润的日本、朝鲜、韩国及东南亚诸国。

俗话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我的老家乳山一带,把五月初五这一天称为“端五”。这天,既没有往江河里扔粽子喝雄*酒的习惯,也没有划船赛龙舟的热闹繁景,而是以它独特的方式和内容度过这个节日。

洗浴花露水。在“端五”的头天晚上,大人都会把收集来的整枝月季花、膏麦(俗名,形如芫荽,丛生,一种散发异常香味的草本植物,过去农村家家户户的院里都有种植,主要用来熏驱蚊蝇和长虫之类)、桃树枝和新鲜大蒜瓣等洗净后,浸泡在一个装有清水的大盆里,然后把它放置在院中露天的地上。第二天早上,全家人就用这个接了一夜露的花水,来洗脸浴膊等身体暴露部位。洗浴后,人身上既会沾有一种淡淡的芬香味,又可以防止蚊虫的叮咬,更能使人心清神爽,可谓一举多得。

先人们选用月季花泡洗浴水的寓意是很深的:一是此花正值盛开季节,其香味正浓;二是它有顽强生命力的品质。除了在夏季无论是插枝或贴芽等都能活外,它还能在一年里基本都开花,所以又称四季月季,这是其它花类所做不到的。用这种花泡水来洗浴,象征着一年四季都能免遭蚊虫的叮咬,可见我们祖先们想象力和祈盼是多么的丰富和强烈!

拔艾蒿挂桃枝。曾记得儿时农村端午节的清晨,总是大雾弥漫,几步之外就看不见人。这时的大孩子们早已被大人叫起来,顶着露水跑到野外去薅一大把四五十公分高的艾蒿,捋几棵快熟了的麦穗,拔几颗已轧了蒜苔的大蒜,如果自家没栽,还可跑到别家的菜园里拔。当地,有端午这天无论到谁家地里少拔几颗蒜不算偷,也无人责怪的良好习俗。尔后再去折几只桃树枝……。趁着太阳未出来前,把挂满露水的艾蒿等这些东西弄回家,这整个过程统叫拉露水。据老人们讲:不经过拉露水的东西,用起来是不灵的。这几样东西收集完后,急急忙忙赶回去,大人会用红线或红布条或红头绳,把它们捆束好挂在大门楣上,为的是好驱瘟辟邪、防虫祛病、喜庆丰收……。

从这里可以看出,封建迷信的东西少,科学的成分多。像艾蒿,在当地就有“节前是个宝,节后是把草”的说法。因为它在端午节时的药性最好,其散发出的奇异艾香味,对病虫害有一定抑制作用。自古以来艾蒿在中医药里面就占一席之地,有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止疼痛,消*、辟秽、杀虫等之功效;加工制成艾条,则灸百病。如有人平日身上患有了皮疹瘙痒等症后,可随手把门楣上阴干好的艾蒿取下熬水洗之,祛湿止痒效果很好。以艾叶为主组成的艾附丸、胶艾汤等一直也是妇科的常用名方。可见艾蒿的药用价值十分了得。所以,难怪在民间会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这样的谚语。

过去夏天夜间乘凉时,点着艾蒿绳驱蚊,更是家乡百姓一种普通的做法。那时,每当夜幕降临,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拎着小板凳、提着小马扎,夹着草帘子,围着点燃着盘好的艾蒿绳子,找个平坦通风的地方坐下,摇着大蒲叶扇子天南海北、家长里短地聊了起来。小一点的孩子依偎在大人的身旁,抬起头来遥望着镶满闪耀星星的天空,静静地聆听老人叙说那牛郎织女天河鹊桥相会的神话故事。稍大点的则去趴矇(即捉迷藏)、或去疯闹撒野去了……。药农们也是在端午节拔完艾蒿纪念药王后,才开始了新一年的上山采药活动。

扎五锁线系饰件。端午节的早上,小孩子们未醒前,母亲都会亲手把五锁线(又称五缕线、五彩线,也有的地方把扎五锁线佩饰件叫长命线,此线分为红、*、绿、蓝、紫等五色),分别系在孩子的脖子、手腕和脚踝上,十分好看。阴历五月初五,临近夏至,气温骤升,蝎、蛇、蜈蚣、蜥蜴和蟾蜍等五*开始频繁活动和交配繁殖,对人身尤其是蹒跚学步、皮肤娇嫩的孩儿们威胁极大。在那缺医少药漫长艰辛的岁月里,大人们通过给孩子们系上五锁线祈盼能够锁住五*,让后代们避灾躲病,使之百病不能侵身。

在这里我倒觉得,把蟾蜍列入五*实在有些牵强。它虽然长相丑陋,又俗称癞蛤蟆、蚧巴子,但只食甲虫、蛾类、蜗牛、蝇、蛆等,是人类的好朋友。尽管它头上有*腺,但蟾酥以及蟾衣则是我国紧缺的药材。它喜欢隐藏在泥穴、潮湿的石下、草丛和水沟旁。从来没听说过大人小孩被其伤害过。“金蟾”又称为“三足灵物”,现在很多商铺网点都把它放在一个显眼的位置供奉起来,图的是吉祥如意招财纳福。

倒是草蝎敌(又叫草鞋底,书名蚰蜒)应列在五*当中比较合适。虽然其*性不是很大,但其口器的尖刺触及人体后,也能导致局部疱疹,令人刺痛难忍。据农村的老人讲,连它的尿都能使小孩皮肤过敏起疙瘩。它体型如蜈蚣,但比其短小,足细长。由于喜欢栖息活动在室内外的阴暗潮湿处,尤其对细皮嫩肉的儿童威胁很大。是人们随时可常见而且必灭的*虫。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而已。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心灵手巧的母亲用苘麻染色编勒成跟实物一模一样,但只有二公分左右大小的小炊帚和小笤帚,还有刻成同样长短的小桃木剑,一起系在孩子们上衣的第二个扣眼上。这些小饰品除了鲜丽,精致,玲巧、可爱好玩外,主要目的就是祷盼能辟邪驱妖,把“五*”扫除干净不得沾身。这些五锁线和饰件一直要戴到过完节的第一场雨后,再扯断丢到沟溪河里。象征着把锁住和扫除下来的一切疾病瘟疫和“五*”彻底让雨水端去流走,让孩子们在这一年里没病没灾地快乐成长。

在老家的西北山区,还有在端午节这天在大门上挂着一个用*色布包裹着小米糠做成的布猴子。它被人们用笔描画成头戴佛字帽、腰围虎豹皮、脚穿登云靴、手握如意棒,有鼻有眼的活像个孙悟空,专门是作为镇妖辟邪用的。

吃粽子分鸡鸭蛋。我记忆中的端午,是一年中除了过大年以外孩子们眼巴巴地最盼望过的一个节日。在那个生活不太富裕的年代里,人们一年的口粮,基本上是地瓜和地瓜干,玉米饼子因抗饥、长力气主要供男劳力吃。馒头面条并不多见。在不生产水稻的北方,却能在端午节这一天吃上顿管呛得用芦苇叶包的糯米粽子,那可真是烧高香了。这天早上除了吃的粽子外,还有鸡蛋“就”咸鸭蛋,据说这天吃了鸡鸭蛋使眼睛能更清目明亮。

饭后,每个孩子还可以分得到鸡、鸭蛋,最多是一把即十个,甚至还有的能分得大鹅蛋。至于分得多少,那要根据个人的家庭经济条件孬好而定。当然条件再好也不能分得太多,这是因为放置时间长了易变质的缘故。然后,女孩子们头上插上月季花和膏麦叶,换上新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带着弟弟妹妹们,高高兴兴地出去玩耍。

在全年所有的节日中,只有这个节日,孩子们可分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鸡、鸭、鹅蛋。然后,自己在家里找一个兄弟姊妹看不见找不着的地方掩藏起来。每天傍晚放学回来,再悄悄地找到藏蛋处,看一看数一数少了没有。现在回想起来都感觉挺好玩的。这些蛋或自己食用,或送给自己要好的玩伴,或用来交换玩具玩,总之如何处置完全由自己说了算。用现代词语上升到理论讲,是对这些蛋拥有了“所有权”和“支配权”。这对孩子们来说,“端五”无疑是最“奢侈”最值得怀念的节日。

由此看来,把吃粽子和吃鸡、鸭蛋的南北方饮食文化融会贯通,把纪念药王和纪念屈原合二为一,巧妙地结合起来作为一个节日来过,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又一个发明创造。通过这个节日,把先人们的祛病防瘟、驱邪避*的忧患意识、向恶劣的大自然环境进行顽强的抗争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以及纪念屈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确实令后人们拍手叫好痛快妙哉!

端午节后,是各种病*虫害肆意横行的旺季。洗花露水、挂艾蒿、扎五锁线等习俗内容,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先人们祛五*、灭蚊蝇,祈祷家人尤其是孩子们平安健康的强烈愿望。“端五”是否就是利用这些方法和措施把“五*”等一切病虫害全部驱除“端”走演变而来?还是因为阴历初“五”和祛“五”*这两个“五”相吻合,使过的这个节日寓意更加明确,从而取“五”不叫“午”?对此,我不敢妄下结论。这倒需民俗专家的考证才是。据说,相邻海阳、栖霞和牟平一带的老乡也称这一天为五月“端五”。

令人欣慰的是国家已把“端五”即“端午”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给法定下来,每年放假一天,大张旗鼓的庆祝它。通过这个节日来传承先人们祛瘟防疫的科学意识,传播普及卫生常识,积极开展多种多样强身健体的体育活动,从而达到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目的。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是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最好纪念。

二O二O年六月二十二日

山东威海环翠合庆新区半月湾畔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高京国,男,山东乳山人,威海作家协会会员。曾当过兵、做过工,也在*府部门工作过,现已退休。偶尔业余时间拾笔写些小“豆腐块”,被威海文艺、威海日报、威海晚报及散文集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报刊杂志登载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